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長,實現“老有所養”就是其中之一。而要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的養老保障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就必須織好社會保障制度這張人民美好生活的“安全網”。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養老面臨嚴峻形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3086萬人,占總人口的16.7%;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5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據預測,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到205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人的峰值,占總人口的34.9%。
老年人口數量增多、老齡化速度加快,說明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嚴峻。
毋庸置疑,速度加快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造就了龐大的老齡群體,也給養老金支付帶來了巨大壓力。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未富先老、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多種因素疊加,給實現“老有所養”的民生保障增加了難度。
人社部社保事業管理中心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年度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6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35058億元,比上年增加5717億元,增長19.5%;基金總支出31854億元,比上年增加6041億元,增長23.4%,支出 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同時,各地區養老金收支狀況極不平衡。廣東、北京等地養老保險基金相對充裕,但廣西、江西、海南等13個統計地區的養老金可支付時長不足一年,其中養老金缺口最大的黑龍江省,累計結余赤字已達232億元。
全國統籌體現公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正當其時。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保險研究所所長劉冬姣表示,“各地的基本養老保險在繳費水平等方面差別很大,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體現了社會公平,是制度完善的標志。”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認為,“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最大意義在于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區經濟波動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在他看來,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能夠使生活在像黑龍江省這類曾為全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工業區的退休人員享受應有待遇。
劉冬姣也表示,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勞動力流動越來越頻繁,實現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能夠更好地保證勞動力流動中養老保險的接續,確保其享有相應的養老保障。
同時,兩位專家均認為,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還能增強養老金制度的抗風險能力。對此,劉冬姣表示,“目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老齡化情況各異,各地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積累規模差別較大,面臨的缺口及風險各異且不好把控,部分地區已經出現較大的缺口。實現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調節,提升養老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騰挪更多發展空間
在目前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中,基本養老保險可謂一家獨大。
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在完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一支柱”的同時,對于發展壯大其他兩項,特別是“第二支柱”企業年金,也具有重要意義。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甘為民在接受媒體采訪談到企業年金發展現狀時表示,“實際上現在參保的企業只有7.89萬戶,企業年金基金不到1.3萬億元,企業年金的參保人數實際上也只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的7%。”
近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中城市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報告》顯示,在“三支柱”中本就“勢弱”的企業年金,其充足度指數出現了進一步下降,由2015年的33.5%下降到2017年的22.1%。2015年、2016年參加企業年金職工的增長率分別為1%和0.4%,遠遠低于前幾年兩位數的增長,這說明企業年金的擴面已經遇到瓶頸。
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將有效紓解目前養老保障體系失衡的現狀。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示,“從目前來看,基本養老保險的費率還是偏高,導致企業在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用以后,在建立企業年金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這提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這也是導致企業年金推廣乏力的原因之一。董克用認為,通過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有可能降低企業繳費率,為發展“第二支柱”留出空間,從而推動企業年金的發展,完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促進居民享有全面的養老保障。
(文章來源:濟南社保代繳公司)
|
------------------------------------------分隔線------------------------------------------